close

20130620阿勃勒_0008  

十二年國教是最近的熱門話題,家裏有國小學齡兒童的父母,莫不關心其背後抄作的議題:要不要考私中?

 

小賴因為拿不定主意,所以每每朋友、客戶提起這個話題,小賴不免心情隨之起伏。

 

在過往的標準裏,高學歷、高收入,大致是長輩的最大期望,期待自己的孩子能上好高中、好大學,進入大公司,取得收入多而穩定的工作。父母運用自己最大的資源,及孩子最多的時間,學習多元才藝,補習各式學科、術科,先是考高中,繼續考大學、研究所、出國留學。原因無他:愛子愛女心切,期望鋪陳孩子的美好幸福人生。高學歷與幸福人生,似乎畫上了等號。不過,認知與事實,關聯性也不一定高。當您陪著小孩、期待小孩能夠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同時,換個角度想想,您願意每天坐在醫院裏看病人嗎?或等侯急診嗎?

能不能、會不會念書,在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當下就已經決定,基因遺傳決定了一切,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己。是父母的,自己的孩子當然都是天生不凡,因而有了很多的"資優班"與"資優教育"的需求,就算不算資優,台灣人喜歡愛拼就能贏,希望屆由後天補習可以改造成資優,實在有些荒謬。

因為大腦、智商度量不精準,可信度低,讓父母有了想像的空間。少有父母願意在大腦智商上,認同基因遺傳,換其他可以度量精準器官方式比喻,說服力就強多了。試問:您的孩子在經過後天的訓練後一百公尺賽跑可否跑進12秒內,能投出140公里快速球?或者,您的孩子,借由飲食、運動是否可以長高到200公分?如果不行,體能與智商是一樣的道理,只是願不願意承認而已。資優的孩子,就如同姚明的的身高與協調性一樣,絕對是鳳毛麟角。天生我才,絕對有用。

上個世代,父母及週遭親友,在物資缺乏下,多以高學歷為教育的單一標準。這個世代,林懷民、王建明、曾雅妮、吳寶村、吳紀剛等人的成就,已經被普世肯定與接受。小賴以為世代正在轉換,以往只是空說的"多元價值"會在下個世代加速成形,所以教育政策方向也應有所調整。

對小孩的人生來說,學校教育二十餘年,其實算起是短暫的,二十餘年後,小孩將投入一個未知的人才市場。諷剌的是,二十年後的工作型態,卻不是今天教育所能提供與想像的,未來工作型態可能現在還沒有,工作甚至可能是自己創造的!

要不要讀私中,短期,得視父母的升學目標?長期,就看小朋友長遠的人生規劃?特別的是,短期與長期的答案,二個答案通常背道而馳。在職場上便可看出,絕大多數人的在校所學和目前工作的關聯性極低,而絕大多數人也都抱怨目前的工作。大學生畢業生茫然,面對未來缺乏目標,應徵的職缺也常與所學無關,台灣教育生病了。而近期國際研究報告指出,未來十年,台灣將會是國際人才最缺乏的國家之一。

 

小賴的教育目標,不希望分為短期與長期目標,而是合而為一。目標就是:發掘、經營小朋友的興趣與專長。違背方向者,一概忽略。

學習、經營自己最喜歡、最有興趣的事,表現才有機會突出,收入不見得多,但絕對夠用,工作不喊累,也不見得要退休,長長久久,人生志業和興趣結合再完美不過。

 

讀私中,是不是能幫助發掘經營小朋友的興趣與專長? 

有可能。但在還沒找到小孩興趣、專長之前,小賴目前還沒找到絕對的正相關,反而課業壓力大,還可能壓抑、延遲興趣的萌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賴&mon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