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趟旅程中,特別期待的二個故事,一個就是鸞山博物館,博物館主人阿力曼為了阻止自己家園土地被財團收購開發,獨自向銀行借貸大筆金額買下這片土地,讓這片森林得以延續生命,並轉化經營了鸞山博物館,期待更多人親自體驗原住民的文化。小賴期待遇見阿力曼這位偶像,天下就該有這樣的勇士,世界才會變得美麗。博物館沒有名片,延途甚至沒有任何招牌,只靠朋友、訪客的口卑相傳,這個森林博物館就經營的有聲有色,實在令人寡目相看。
▲從台東市到鸞山博物館,小賴捨便捷的台9線,選擇自行車車迷最愛的197縣道,從台東市延路慢慢爬升,便可見到遠方的藍天大海。
▲台東機場就在山腳下。
▲鳥瞰台東市
▲197縣道不是主幹道,所以車子見不到幾輛,延途空氣清新,綠樹遮蔭,風光明媚,在此騎車實在享受啊!小賴趕路,不敢多做停留。再有機會,小賴真希望以自行車騎他一趟,用雙輪感受這山海美景。
▲▼9點半,終於抵達了鸞山派出所集合,美麗的布農姑娘是我們的導覽。準備開車10分鐘,前往下一個景點:會走路的樹。
▲▼約莫十分鐘,抵達第一站:會走路的樹。是棵白榕樹,樹枝、氣根已經傻傻分不清楚的布滿了整片天空,覆蓋面積至少3座籃球場大小,著實令人咋舌,讚嘆不已。
▲在白榕樹下,停留約十分鐘,再次開車前往鸞山博物館的主場地。
▲▼從鸞山博物館的主場地下望,可見到山下的縱谷田園。
▲▼每人發放山豬肉一支,想吃得自己烤。
▲▼據路透社報導,目前台灣人當中,75%都有原住民的血統,過往的原住民如同自己遠房的舅舅、舅媽,都算血親。所以參與活動的團體都會準備二樣伴手禮:米酒、檳榔,準備祭拜祖靈,在簡單的儀式後,準備進入原住民的獵場。
▲祭壇裏,原來攞設的是敵人的人頭,因應時代變遷,目前擺設的是幾個獸首。在原住民的認知中,能夠獵到山豬,具有崇高的身份象徵,大概等同於大學畢業了。
▲▼如同荒野的精神,進入獵場的道路,都是大自然的,沒有鋪設水泥與棧板,有時侯必須四肢並用。
▲▼一線天,在此夾縫中求生存,大號的身材絕對吃虧。
▲最後一關,爬樹。又是一根盤根錯節的雀榕大樹,手腳並用才能上樹。
▲爬樹路線以繩索固定,安全無虞。
▲現代的小朋友想爬樹,還真找不到什麼機會。不過小朋友平衡感比較好,三二下就到了。
▲大朋友千辛萬苦爬到樹上,稍作休息,準備下山。
▲下山的路,不見得比較輕鬆。
▲結束了獵場的巡禮,導覽人員Long 在此等侯參觀民眾的歸來。
▲數百個人,準備在此用午餐。
▲用木材升火,以灶煮食數百人的午餐,絕對是件苦差事。相信六年級以前鄉下小孩,都能感同深受。
▲用柴火燒出來的菜色,看起來特別可口。
▲看得到,不代表吃得到。小賴搶得兇,也才得五六樣。真不同於一般的旅行團體,吃不到,現場卻沒有聽到任何人的抱怨。
▲▼餐後甜點,搗麻吉。小米欠收,以圓糯米混地瓜代替。
▲▼眾人植樹的祈福活動。
▲▼眾人合唱八部合音,say goodbye。
由衷配服,一個原民的勇士,為了保衛家園,不顧一切的,用自己的方式,告訴大家台灣的美好。